9月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2016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我院书记卢友光教授团队完成的《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荣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福建省科学技术奖是由福建省人民政府设立的,为表彰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组织,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结合,推动我省科学技术进步。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分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等四个类别。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奖每年评审一次,每年授奖项目不超过二百项,分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等级。
希望全院科研人员要以卢友光教授为榜样,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提高医院整体学术水平做出重要的贡献。在此,向获奖项目课题组表示热烈的祝贺。
项目简介:
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嗜神经侵袭以及远处转移两大生物学特性,其临床生物学特性表现为感觉和(或)运动神经功能障碍,易通过血行转移至肺。常规的手术治疗后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较高。由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病及转移机制尚未明确,基因靶向治疗、生物免疫疗法的研究和应用较少,单纯手术切除效果欠佳,化疗药物种类少、毒副作用大,放疗效果不佳,至今仍缺少有效的防治措施。因此,研究应用新型化疗药物紫杉醇治疗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综合治疗方案,探寻涎腺腺样囊性癌侵袭、转移相关的分子机制,将为其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提供新的实验依据和可能的分子靶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项目从分子生物学、动物实验和临床治疗等方面观察紫杉醇在涎腺腺样囊性癌治疗中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在临床研究的同时,也致力于探讨NOTCH信号通路基因、FZD家族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基因和钙粘素家族基因与涎腺腺样囊性癌增殖、侵袭和转移之间的关系,包含细胞层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动物实验研究和相关机制的探讨。
该研究迄今发表相关论文17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篇,总IF 15,CSCD收录论文3篇;被引用163次,其中他引102次。该项目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5人。本研究成果被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四川华西口腔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福建省立医院等省内外十六家医疗机构应用推广,并在中-日-韩口腔科学研讨会、口腔颌面部肿瘤基础与临床治疗研讨会、日本东北大学交流讲座等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进行了专题讲座和汇报。
本项目加深了对涎腺腺样囊性癌发病机制的认识,为其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提供了化疗药物和分子靶标,显著提高了病人的治疗效果。(科研科 于皓 林婷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