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文化

您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思政文化
新时期"公仆"内涵的生动诠释——访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张荣臣
来源: 作者:蔡云云 发布时间:2012-11-12 01:44:27

    杨善洲、沈浩等近年来涌现的优秀领导干部典型,之所以能够成为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就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崇高品德,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树立起了新时期的公仆形象。
   
问:从焦裕禄、孔繁森,到杨善洲、沈浩,如何看待不同时期领导干部典型内涵的传承与发展?
   
答:近年来涌现的许多优秀领导干部典型,为政、干事、做人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精神风貌的共同点。
   
联系不同时期领导干部典型来看,这些先进人物都是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诠释了我们党的干部的本质——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和人民的公仆。“骨干”二字,言简意赅地阐明了干部在党的事业中的重要性。因为党的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又是完成党的各项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公仆”二字,从本质上揭示了共产党的干部与一切剥削阶级官吏的区别,阐明了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问:我们党执政60多年,当前我国进入“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结合这样的背景,您认为党员干部向这些典型学习应该注重哪些方面?
   
答:首先还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世界观决定着党员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在今天和平建设的环境下,革命战争年代的那种生与死的考验比较少见,但是,领导干部面临的权力、地位和利益的考验,更加直接、更加严峻、更加艰难。杨善洲、沈浩等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也是正确世界观的具体体现。
   
其次,要牢记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防止产生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的不良倾向。不能因为手里掌握权力,就把个人置于党和人民群众之上,当官做老爷。
   
再次,要善于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影响群众思想和行为的因素与渠道越来越复杂多样。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领导干部仅有做好群众工作的良好愿望还不够,还必须在继承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探索适合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群众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问:对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您有哪些期待?
答: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我们党历来重视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十分重视自身建设,坚持从思想上、政治上、作风上、纪律上、组织上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从严治党,相关要求贯彻到教育、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之中,取得了干部队伍建设新的经验。我们要把这些好的经验总结提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运用升华,使我们的领导干部真正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