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骨质疏松状态下巨噬细胞对CEMP1基因修饰BMSCs异体移植实现牙周组织再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项目编号:81870766)
项目负责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骆凯 副教授
牙周炎是由菌斑微生物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累及牙周支持组织,可引起牙龈退缩,牙周袋形成,牙槽骨丧失进而导致牙齿的松动脱落。充分证据显示,菌斑微生物是牙周炎的始动因子,牙周主要致病菌及其产物可促使牙周组织中局部免疫炎症介质的表达和释放,并通过一过性的菌血症转移扩散至其他远隔脏器。因此,学者们认为牙周炎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存在一定关系。日益增多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牙周病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症和类风湿关节炎等全身系统性疾病存在一定关系,宿主的某些全身状况也可显著影响牙周病的发生与发展。以研究牙周病与全身健康和疾病之间双向联系为目的的牙周医学是当前牙周病学研究的热点。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导致骨的脆性增大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更年期妇女由于卵巢功能减退,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易出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报道显示将近30%的美国和欧洲妇女患有PMO,其中近40%的患者会出现因PMO而引发的骨折。在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有近1/3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其中主要为女性患者,保守估计到2050年用于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的治疗花费将达 264.7亿美元。因此,对骨质疏松尤其是PMO 其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
牙周治疗的目的是在消除牙周组织的炎症的同时,使已经破坏的牙周支持组织获得再生,有利于牙齿的稳固和健康。目前,传统的牙周治疗包括洁治术、刮治术、根面平整术和牙周手术治疗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炎症,阻断牙周炎的进程,但是均难以获得理想的牙周组织再生。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实现牙周组织再生成为可能。本项目研究拟在研究探讨牙周组织感染对机体骨代谢尤其是骨质疏松症影响的同时,积极探索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实现骨质疏松状态下牙周组织再生的策略,研究成果对骨质疏松症牙周炎患者的临床治疗将具有指导作用。
?